来源:海外网 原标题:[解局]巴铁跟印度干起来了!难道是“围魏救赵”? 印巴交火,大概从未如此引人关注过—— “本月8日,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对区激烈交火……双方均指责对方无故向己方开火并造成人员伤亡……双方均表示进行了有效回击并责令对方恪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 这份如今写作机器人都可复制的“新闻”中,不少人似乎读出了些许“围魏救赵”的味道。毕竟,中印尚在喜马拉雅山东头的洞朗对峙,而我们的巴铁,已在喜马拉雅山西端的克什米尔向敌人开炮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一 与中印洞朗对峙的声势浩大却悬而未决不同,印巴交火,从来都是不期而至、又悄然退场,很难留下什么记忆点。 双方对这种交火已经司空见惯,当然也各执一词。2015年,印度声称,据他们统计,2003年印巴达成停火协议后的12年间,巴方破坏该协议超过500次;与之对应,巴方则指责印方无端开火纪录达到近200次。 上一次印巴双方较大规模的跨境炮击,发生在2016年底。巴基斯坦官方称,印军的炮火导致包括平民在内的17名巴基斯坦人丧生。 实际上,从去年9月起,印巴克什米尔实控线上空一直炮声隆隆,几乎每个月都有人员在“打炮”这种相对原始的战争手段中伤亡。相较之下,倒是去年印方以报复为由、对巴方展开的“外科手术般”的特种部队奇袭更为显眼。不过,这次印度引以为傲的越境精确打击,却并未得到对手的认可,巴军方认为那是印军放肆的“臆想”。 二 翻开你手边能找得到的世界地图,你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用彩色在地图上标注;唯独有一块,是白色的——此次印巴发生冲突的克什米尔。 这当然需要从历史上讲起。 “克什米尔”的原意,只是喜马拉雅山西端的峡谷地带。近现代时期内,也泛指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拉达克等在内的、约17.3万平方公里土地。这里自古是东西方贸易及交通要道,也是多种民族和文化汇集之所,更是历代王朝更迭之际的必争之地。 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之间,已经历了3次大的战争,小的战役更是不计其数。向克什米尔己方实控线的另一头炮击,更好似抱拳行礼般具有仪式感。 毕竟,在大部海拔超过4000米的克什米尔地区,敌对双方多数时候靠扔石头或骂脏字泄愤,得到的,也多数是空谷回音。 从这个意义上讲,“向敌方开炮”成了印巴双方在争议克什米尔地区宣誓存在的最惯常手段,而克什米尔也在“人间仙境”、“世外桃园”等美丽外衣下,散发着挥之不去的硝烟味道。 1947年,最后一任英印总督蒙巴顿提出,将印度一分为三: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再有就是各自为政的王公土邦。而当时英印全境约500个王公土邦中,克什米尔是最大的,却也是最“拧巴”的,其总人口中的近80%是穆斯林,但土邦王公却是印度教徒。 犹豫不决之际,第一次印巴战争已经开打,为的就是克什米尔的所有权。结果,原本有独立希望的克什米尔,被新生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停火线成了克什米尔的分裂线。停火后,克什米尔北部和西部的约1/3土地和1/4人口归巴基斯坦;包括原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在内的其余土地和人口,则被印度占领。 此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克什米尔均成为争夺焦点和制胜关键。以致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克什米尔实控线印方一侧的卡吉尔地区还爆发了“准第四次印巴战争”的激烈武装冲突——那一次冲突,让世人再次关注到,在海拔超过5000米、平均气温低于零下30度的锡亚琴冰川战场,印巴两国的交锋仍如此火热。 三 大打伤身,小吵怡情。印巴这对冤家已年近70,回望过去,或许最应记起的是那份实属难得的“2003年停火协议”—— 2003年11月23日,时任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25日做出积极回应。25日,两国军方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多处争议前线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 事实证明,停火协议更多只是双方交火后声讨对手的说词,但毕竟有这一张纸在,印巴间就多了一份偃旗息鼓的理由。炮声依旧,别说外人,恐怕印巴自己都不知道那条永久和平的客船何时到来。 至于此次冲突是否是“围魏救赵”?岛叔觉得也没必要做过多的解读,毕竟印巴两国在西线的冲突早已是家常便饭,也不会牵制印度太多兵力。如果你非要解读出别有意味,那就权当这场冲突是“纯属巧合”吧:) 文/木公(发自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