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厉害了!博士生拜农民工为师!只为学习这门技术。。。
有一句老话叫做行行出状元,我们关注的金蓝领各个都是所在领域里的状元,他们很多人长期坚守在极其艰苦却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一守就是十年甚至几十年。而且他们坚守的并非是绚丽的舞台,往往都是无人知晓的角落。
今天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给大家介绍穿梭在钢铁世界里的两个状元,他们用一把焊枪剪裁缝补钢板,编织出桥梁和城市建筑的钢筋铁骨,绣出了大地上最美的图画。
博士生拜农民工为师 只为学习焊接技术
在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焊培中心的车间里,拿着焊枪的这名男子名叫毛琪钦,今年40岁,他做焊工已经有了22年之久。1995年,18岁的毛琪钦技校毕业离开浙江农村到上海打工,那时候,他作为一个外来农民工,诚惶诚恐,满怀一种漂泊感。
上海宝冶集团焊工 毛琪钦:自己也没有技术,感觉完全是外来人员,很难融入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感觉。
但这一点毛琪钦并不在意,当初学习电焊专业本来就只是为了好找工作。由于电焊工工作又苦又累又危险,还容易吸入粉尘,灼伤眼睛和人体,很多务工人员都不愿意干。
但对于从浙江偏僻山村来的毛琪钦来说,本来就没有技术,能在上海找到一份焊接工作就非常知足了。他当初计划着打几年工攒点钱就会浙江老家去。然而,打工20年后,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颇为轰动的新闻,2015年,上海宝冶集团总共成立了12个技术创新工作室,毛琪钦焊接创新工作室是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这种规格在上海市是空前的。作为一个外来农民工,怎么会享有如此待遇呢?
上海宝冶集团企业文化部门主管 潘柏佺:毛琪钦作为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技术蓝领,他对工作的专注,对于自己技能的精益求精,很好诠释了工匠精神。
做焊工22年,毛琪钦凭着一身绝技过关斩将:先后获得了全国冶金建设行业焊工技术比赛“第一名”、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工技术比赛“第一名”、2005年度“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还被聘为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并在2016年10月被上海市总工会被命名为首届“上海工匠”称号。他的工资待遇已经比肩高级工程师。
今天下班后,毛琪钦开着自己的车带我们去他在上海的家去看看。
2011年8月,根据上海市的技术人才引进政策,由于毛琪钦的精湛技术和突出贡献,他们一家三代人都解决了户口落户上海,2014年他购买了自己的房子。目前8岁的儿子已经融入了上海,成为了新上海人。
毛琪钦从一个技校毕业的外来农民工,凭着一把焊枪,一身技术,二十多年磨炼成为上海工匠,成功落户上海,实现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梦想。不过,这也只是毛琪钦一个新的起点,他又有了新的目标,毛琪新焊接创新工作室就是他的工匠实验室,他准备用这间工作室带出更多徒弟。
今年3月9日的上午,在毛琪钦焊接创新工作室的车间里。一场小型的焊接技术比赛即将开始。参加比赛的五名焊工都来自上海宝冶集团生产一线,他们是毛琪钦焊接创新工作室的最新一批学徒,要在这里接受两个月的培训。受训之前,他们已经是宝冶集团各二级公司的焊工能手,有的是高级焊工,有的得过比赛的金奖。
今天的模拟比赛是毛琪钦的训练方式之一。五位学员都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第一道题目,是将两段直径六七公分的钢管焊接在一起。本来是模拟比赛,考官不能指点,可毛琪钦忍不住,观察学员焊接动作时不时地挑刺儿,毫不留情。
毛琪钦用近乎苛刻的标准把五位选手的作品都挑出了毛病,并根据个人经验对五位学员的焊接质量给出了初步排名。当天下午的仪器无损探伤监测结果和毛琪钦的肉眼测评排名基本一致。
学员:我有个小目标,名师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是很多学员心中设定的小目标,截止到今年2月底,毛琪钦在自己名字命名的焊接创新工作室和宝冶集团之前的焊接技术中心累计培训焊工一千多人次,其中走出了不少金牌选手。
毛琪钦:最好的就是世界技能大赛,41届的那时候,有个小伙子获得了银奖。当时是咱们国家第一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我有幸作为技术专家指导他们的,另外就是国内的比赛也有获得过全国第一名的。
3月12日是星期六,一大早,毛琪钦焊接创新工作室迎来了一位外企技术主管。
张怀征:我是一家外企的员工,我不是焊工,我是学金属材料的博士。
这位外企的技术领导出身名校博士,却慕名前来,利用周末放下身段自费向技校毕业农民工出身的毛琪钦学艺,不但自己来学,他还打算把自己公司的优秀焊工送来培训,希望能培养出毛琪钦这样的技术工匠。
十年磨一针 娇小的打工妹竟成为头牌焊工
3月15号上午8点,重庆市江津区一家建工企业的钢结构厂房里,走进一位柔弱的女子,她一米六的个头并不算矮,但在这个钢铁世界里,她显得格外瘦小。然而,就是这位看似弱小的女子,却已经是企业的头牌焊工。
重庆建工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 罗文艺:在技术层面的话,文娟首先她是我们公司的技术能手 ,她获得了我们2015年的技术大赛里面焊工组的第一名。
今年34岁的文娟,从一个焊工门外汉成长为这家企业焊工队伍中的当家花旦,用了十年时间。在学习焊工之前,她一无所长。初中毕业后,她只身离开山村到了重庆市的一家鞋厂里卖苦力。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老公的工地接触到焊接,被飞溅的焊花吸引,开始学习焊工技术。然而,要学会焊工可不轻松焊把加上拖线有四五公斤,这对焊工的手部力量和平衡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那么,文娟是如何面对这个挑战的呢?
文娟:增强手臂的力量,我会用一些书籍捆绑一下吊在手上面增加手臂的力量,每天都坚持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焊工的热爱让文娟日复一日坚持了下来,练就了一手铁臂功。然而,臂力只是焊工的基本功之一,用砖头或者书本等重物随处都可以进行,但焊接技术的练习却需要场地、设备和材料,文娟在车间找一些废弃的铁块练习不同方法的焊接,各种方式的焊接。
厂子里的废铜烂铁成了文娟最好的练习材料,除了用负重练习臂力,用废铁练习焊接技术外,文娟在十多年前,无意中爱上了一个对焊接很有帮助的手艺,就是绣十字绣。
文娟:我觉得绣十字绣的时候需要有细心,你去绣好每针每线。焊接的时候要很细心地去焊,才能够焊出美观合格的产品。
像绣花一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成了文娟焊接作业中坚守的准则。2007年6月,文娟顺利地考取了焊工资格证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焊工,她的月收入比在食堂帮工时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三千多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文娟所在企业倒闭,文娟只能返乡回到了重庆的农村。
2010年重庆建工工业公司承接了大量桥梁工程和共用工程,急需一些技术工人尤其是焊工。文娟参加了招工,成为企业的一员,一守就是7年。在文娟的眼里,车间里纵横交错的钢结构就是她手里的锦缎和材料,而这台高大威猛的门式埋弧焊机就是一根绣花针。
文娟:我觉得焊接就好比是绣花一样。
焊接需要像绣花一样细心专注,但远比绣花要复杂艰难得多。焊接用的绣花针实在不同寻常,用它来穿针引线可不能只靠心细,必须全神贯注,同时精确控制多种技术要素。
文娟:比如说我们焊自动焊的时候,主要就是要调节它的焊接的电流电压和速度的参数。
今天,文娟要焊接一段4.8米长的H型钢梁,尽管开始焊接前已经调节好了各种技术参数,焊接过程中文娟还是随时观察焊枪的走位以及焊肉均匀度,作出精细入微的调整。整个焊接过程中,文娟目不转睛,心到手到,那种紧张程度不亚于在战场上作战。
八根H型钢梁,32道焊缝,64个补焊位置,每一个焊点文娟都一丝不苟。最近三年,她每年加工制作的各类钢结构构件超过1800吨,产值超过1000万元,而且经她手焊接的产品全部零缺陷。
当天下午,文娟突然又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要去磁器口增援两天。磁器口项目是重庆市高家花园立交桥匝道工程,采用全钢结构箱梁,全桥总长约108米,钢箱梁的预制任务正是由文娟所在的车间承担,正在起吊装车的这个钢箱梁就是要运输到现场安装的。
这种钢箱梁的现场安装本来由其它公司承担,但部分关键部位焊接难度较大,他们不得不提出要借调文娟这样的焊接能手紧急驰援。经过10年磨炼,文娟已经从焊接门外汉成长为技术全面的焊接能手,手工电弧焊、半自动埋弧焊和门式埋弧焊样样精通。每当遇到重点项目或焊接难题,文娟都会成为一把尖刀。
重庆建工工业公司钢结构分公司技术副经理 张建超:这是嘉陵江跨江大桥引桥的一部分,需要把钢架梁在现场焊接在一起。钢架梁材料比较特殊,焊接难度比较大,对焊接质量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公司就组织了一批优秀的焊工来提高一次性合格率。
文娟扶着简易梯子爬上了近20米高的钢箱梁,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她常年在车间里工作,高空作业并不很多,而且做焊工之前还有轻微的恐高症。看着她瘦小的身躯在高空进行焊接作业,让人不由捏一把冷汗。
文娟:第一次高空作业时很紧张,腿都有点发软,但是还要考虑怎样把那个焊缝焊好。
文娟不仅克服了恐高症,而且每次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承受的压力绝非普通人能够想象。作为焊工,常年面对弧光、粉尘、焊渣的环境,到了夏天更加难熬。
文娟:我们重庆是火炉,车间高温的时候可以达到四五十度,我们焊工为了保护自己不被烫伤,需要穿厚的工作服,经常是汗流浃背,眼睛都睁不开。
高空焊接作业、高温酷暑作业,还有钻进钢结构狭小箱体的焊接作业,文娟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她的焊接技术已经达到了技师等级,在企业和江津区焊接比赛中连拔头筹, 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巾帼奖章”和“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5年,还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甚至还当选江津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文娟已经成为重庆建工行业靓丽的焊工之花。
目前文娟的工资待遇相当于公司的中层干部,企业正在为她申报重庆市巴渝工匠等荣誉,一旦通过,文娟将会获得不菲的补贴,收入水平大幅提升。文娟也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就是拿到高级技师证。
半小时观察:工匠精神是独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
来自重庆的女焊工文娟和闯荡上海滩的浙江籍焊工毛琪钦,用他们走过的路,完美地演绎了技术蓝领成长为工匠的艰辛之路。他们虽然走在不同的阶段,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内心对技术的热爱和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当然,独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如何培养更多的工匠才是眼下更重要的事情。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各地已经在通过补贴、落户等多种形式来鼓励蓝领们精益求精,因为他们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坚实基础,在此,我们为这些蓝领精英点赞,更希望更多的行业出现打造工匠的平台,更多行业涌现出类拔萃的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