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出现了一类新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尝试并分享自制料理和日用品,具有文化特性和匠人特色的产业重新开始兴旺。这种现象说明,追求品质意义与价值多元的群体越来越多。而“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写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规划,正因为社会对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的需求,已经无比现实。 大批量的复制生产,带来了“每一个都一样”的物品,有利于保证质量的底线,有利于拉低成本降低费用,无疑是社会的巨大进步。然而,在物质已然逐步富足的今天,生命本身的复杂性,驱使着人们又开始去追求“每一个都不一样”的物品,以物品所附带的文化含义,去标记自身的精神特性。恰恰,这就是工匠们能够提供给现代人的礼物。 几乎所有的工匠都认为产品是有生命的,这也是他们有别于他人的坚守。现在我们得到一个物件,不仅希望它好用,还希望体验到它所诠释出的品质。很多畅销的手工产品,之所以都要附上作者的制作过程和理解,就是为了带领消费者亲近工匠、了解工匠,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才能让我们去体味物品背后凝结的精神。 在文化学者看来,发现一种制作的意义,长期不断地坚持研究,就是工匠的基本定义。工匠是生活的发现者和深化者,也是生活的创造者和追求者,每一个工匠都愿意把真的好的美的成果留给生活,而不许把假的坏的次的成果留给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几代人甚至数代人都在不懈努力,每一个成功的工匠都有若干岁月的故事,汇聚起来,就成为了我们国家最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发达地区现在对“工匠精神”最为热心,但大量的传统工匠其实生活在欠发达地区,他们所承载的生产和文化资源,并没有很好地融入产业转型中去。而且一些人年事已高,手艺濒危又后继无人,而另一些人文化程度不高,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绝活,急需挖掘和保存。如何对接市场需求,如何缓解传承危机,需要各界尽快去落实顶层设计对“工匠精神”的定位,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