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银泰柏悦中心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论坛,龙永图、何亚非、吴建民、陈启宗、曹德旺、王辉耀、王广发、王俊峰、徐小平、郑永年、丘成桐、崔明谟、陈爽、郭盛、莫天全、张亚勤、邱震海、金灿荣、 道炯等80余位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化浪潮,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圆桌会开幕式由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主持,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原中国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圆桌论坛中分别致开幕词,洞悉全球化对于中国的意义及全球化趋势。 龙永图: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CCG咨询委员会主席 现在中国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实际是过去双赢战略的升级版本,过去说双赢是就事论事,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取共同的利益打造双赢的接口,而现在的共同体则是要打造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概念是中国进一步肯定全球化趋势,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国与全球化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人才、企业和资本的国际化问题,是一些较为具体的问题,但当前更应该关注的则是全球化在宏观方面的重大趋势。 表面上,当下全球贸易体制被空前的削弱,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被弱化,与此同时,多种贸易协定、区域贸易等却蓬勃发展,全球化处于倒退的状态。但从长远看,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或许能促使世界贸易组织有所作为,此外,如果区域贸易是开放而包容的协定,也能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但同时,若单纯只强调区域贸易协定,只着眼于区域合作,则可能会形成一种循环,使全球体制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体制,从而对全球化造成巨大打击。 中国的智库不仅要继续研究微观层面的问题,也要着眼于宏观层面,与世界先进智库一起合作研究,在全球化的宏观战略研究和全球系统问题研究上有所建树,从而引导全球化健康发展,形成世界性的影响力。 何亚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目前全球化进入了新的时代,有了新常态。 首先,国家间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已经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但同时,去全球化的趋势也在发展,并且其发展有固定的规律,双边和区域贸易迅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的贸易体制出现问题。再次,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则在不断发酵,金融危机和气候问题等的世界范围的危机全球治理体系不灵活,而国际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的决心相对不足。此外,当下的全球化体系由金融资本所主导,金融资本主导全球的生产和价值链的分配以及全球经济利益的分配,但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如今,全球化的风险已从经济领域溢出到政治和社会领域,经济停滞、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严重等经济问题导致了政治动荡甚至是社会结构的崩溃,资本主义制度制度性危机的苗头已经显现。 而中国则需要积极参与对全球化治理体系的改革、补充和完善,以适应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新常态。如改革补充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及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等。中国应尝试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例如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为指引推动“一带一路”的构想。此外,在全球治理、全球化中要重视发展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最后,则是中国本身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而这些公共产品则要以中国的思想和方案为基础。 陈启宗: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亚洲协会联席主席,CCG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就已经有了简单意义上的全球化,如今则是因为科技的原因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延伸。 过去,强盛的国家在被超越或打败后就走向没落,但现在,中国已经崛起但美国依然强大,这是一种新的格局,中美两国的关系则是命运共同体。 从经济上看,以往中国制造是不良产品的代号,但现在中国制造却在市场环境中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崛起。从政治和军事上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恰好填补了该区域全球化进程中的空白。 在全球化的过程里,中国要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文化创新和慈善、智库等等这些领域。中国崛起之前,世界上缺了20%人的脑力和创造力。而现在,中国经济的崛起、政治的崛起,也开始带动在其他的领域的创新和崛起,从文化、慈善、智库等方面逐渐影响世界,和世界融入在一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崛起仍面临很多挑战,但也拥有很多机遇,关键看战略如何把握,但其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吴建民:原中国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 市场经济和各国的市场环境,对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和对全球化形成了大力的推动。目前的全球化尽管遭遇了一定困难,但其大趋势很难扭转。 中国参与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全球化进程,首先需要重视欧洲的作用。虽然欧洲陷入了金融危机的泥淖,其代议制民主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遭遇危机,但其本身的潜力仍不可低估。其对中国的警惕相对美国要小很多,并且在经济市场方面对中国的开放度更大,尤其是在科技领域。 同时,中国参与全球化积极“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警惕封闭的观念。中国需要重视外来的威胁,但不宜过分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地估计。夸大外部威胁容易促成封闭的倾向,而封闭则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目前中国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究其原因,其关键还在于中国本身,扭转局面最后依靠的还是自身采取的措施。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但关键还在于自己。 封闭这种惯性害人害己,一方面堵塞中国的出路,阻碍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阻滞全球化的进程。目前,中国的企业正在大规模地走向世界,但是封闭的观念及其导致的危害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在全球化环境下,中国进行制度设计跟建设要警惕经济民族主义。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形势很好,但现在却遭遇了困境。过去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跟国际接轨,但现在国际局势发生了改变,需要进行主动的调整,尤其是内部制度的设计和建设。 中国全球化对国际崛起有其潜力,但最终能否把潜力转化为实际的结果,还得取决于国内制度的建设,错误的政策会造成机遇的丧失,没有国内好的制度,中国也很难发挥这种潜能。然而任何一个制度的设计都要根据本国国情来进行,没有充分了解国内情况,所设计的制度是不完善的。以新加坡的金融制度为例,它的制度设计有其独特性,但确实和明细设计相关度很高。 此外,除了制度设计本身,其建设和调整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适度地进行跟进。目前中国需要政治企业家,需要这样的政治企业家来实事求是,将西方先进的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实践经历结合起来,打造符合自身又能促进发展的好的制度。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 实际上全球化可以分为三个浪潮: 首先是货物流动,我们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来的一个货物流动,中国做得也最好,全球化我们做到第一了。 其次是资本流,现在仍然发达国家占了很大的优势。 再次则是全球人员、人才流动,现在中国每年有50万的留学生出国,全球则有一千万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现在有很多去除人才壁垒的建议,也有很多绿卡、留学生工作签证等等的新措施,而全球化现在确实每年还有一亿多人走出去旅游,人员往来频繁,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 目前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国家,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发展迅速,而且已经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也正加快步伐,包括最近亚投行的成立、“一带一路”新构想的提出以及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等都是中国积极投身全球化的例证。 中国真正的崛起是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的,中国入世的15年中,无论是中国的GDP还是全球的贸易额都有了大幅的增长,过去中国可能错失了一些机会,但未来,中国将在全球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深入全球化进程,继续把握机遇,并且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新型智库的一个有益尝试。此次论坛为参会嘉宾打造了充分交流、思想碰撞、联谊合作的平台。以“用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为宗旨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还将整合论坛研讨内容,以建言献策形式提交相关部委,助力国家决策,推动政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