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盖洛普公司网站7月9日文章,原题:中国提高生理幸福感面临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从2004年的4.7%提升至2013年的5.6%,并建起数千家医疗机构。但并非所有民众都感受到这一变化带来的益处。在构成幸福的5个重要因素中,在生理幸福感(身体健康)方面,包括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在内的群体仍处于弱势。构成幸福的其他4个重要因素包括个人财务安全、社会关系、社区联系、每日目标。
盖洛普与健康之路国际医疗公司从全球搜集数据,评估人们对这5个因素的感受。2014年,21%的中国人有着很强的生理幸福感,低于当年的全球数值(24%)。只有5%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感到痛苦,不到全球11%比例的一半,远没韩国人(20%)和日本人(19%)那么痛苦。
中国经济崛起及随之而来的贫困人口减少,大大改善了居民医疗条件。根据盖洛普调查,2007年至2013年,对社区医疗质量感到满意的中国居民比例从56%上升到65%。因健康问题而无法从事本年龄段正常工作的人口比例从2007年的24%下降至2008年的15%,且此后一直保持在13%至17%。
但中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主要受到年龄和收入影响。尽管21%的中国人生理幸福感强烈,但55岁以上的比例仅为11%,与15岁至34岁的人群(29%)形成鲜明对比。收入在平均水平或之上的居民获得强烈生理幸福感的比例是低收入群体的两倍。与欠发达的西南省份相比,在经济更具活力的东部及北部地区,生理幸福感强烈的居民比例更高。
针对生理幸福感差的居民,中国已取得巨大进步。决策者正加大力度,不断提高国民的幸福感。(作者史蒂夫·克莱伯特利等,伊文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