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刊
四成多的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同住。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在各地区农村老人持不喜欢态度的比例中,东部是69.5%,中部是68.1%,西部是64%,东北部是67.6%。
上述数据来自一份最新发布的报告。6月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带来这份《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
张雄称,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不习惯,没有亲友熟人说话,生活费用过高等原因。对于现在的生活,有接近八成的被调查老人表示满意。
超半数农村老人还在劳作
调研还发现,四成以上的老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好,超过50%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作(如种田等),子女资助在影响老人养老快乐指标中占首位,新农保收入、土地收入仍是农村老人主要收入来源。
据介绍,此次农村养老调查历时两个月,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573个县,有效问卷约1.7万份。
在农村老人健康状况方面,在农村老人健康自我感觉的指标来看,四成以上的老人认为较好。调研发现,近四成老人患高血压,两成老人多半患颈椎、腰椎病。近五成的农村老人每天都需要吃药,其中女性老人每天都要吃几种药的比例通常要高于男性老人。约66.4%的农村老人能够完全自理,其余老人则在自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2014年有63.4%的老人参加过体检,东部的老人参加体检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其中,东北部老人参加体检的比例比较低,仅为46.6%。
在农村老人经济状况方面,调研发现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的劳作,比如在田里干活或者其他劳作,几乎所有的老人仍然从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这是中国农村老人的特点。
空巢家庭超过半数
张雄介绍,子女资助对影响养老快乐指标占比首位,新农保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养老经费贡献率占比很高,土地收入对农村养老经费的影响力仍然是最基本的。在农村老人消费支出方面,发现饮食、医疗与人情往来占据前三位,尤其人情往来在农村老人的消费中占到比较靠前的位置。
在农村老人家庭关系和心理状况方面,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小家庭,子女外出导致年轻人在老人身边抚养比例降低,空巢家庭超过半数。
“老人们对家庭关系、配偶关系和子女关系满意程度相对来说都比较高,都逾八成,所以农村的老人容易满足,他们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认知。”张雄称。
子女照顾老人主要是以给货币为主,这一比例已超过50%,其次则是粮食资助等。由于农村老人的子女多居住在本地本村,老人对儿女的孝顺状况比较满意。中国农村老人与子女通过手机、电话方式联络的频率大大增加,这也是中国农村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趋势,其中经常电话联系的占56.4%。
在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状况方面,调研组发现,农村正在出现排浪式消费,从耐用消费品阶段进入大众消费品阶段,现代化通信工具在农村提前普及,留守老年人群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比如电话手机指标中,东部拥有占比是79.8%,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为75.2%、77.1%、86.1%。
约八成老人对整体生活表示满意
张雄发现,农村老人整体生活满意感受正面积极,有81.3%的老人对目前的状况表示满意,东部地区老人的满意程度还要高一点。“这里面我们发现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点,老人对他的后事持有乐观、自然、豁达的态度。”
“老人们对邻里关系满意度最高,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89.2%。在与子女关系方面,大概有86.5%的老人认为跟子女的关系处得还是不错。再次就是与配偶关系的相处,大概有83.5%的人都是认可。中国的农村老人对村庄管理的满意度一般,对居住条件、环境卫生等涉及村庄管理的这些项目满意度一般。”张雄称。
调研发现约47.3%的农村老人不愿意进养老院,原因包括自己觉得不光彩,经济不能承受,服务质量存在问题,怕子女被人指责,在养老院不自由等。
在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方面,子女和配偶是主要的社会支持者。调研发现,农村老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提出的养老政策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这是我们下面摸底的一些情况,农村老人对政策比较熟悉的占39%,比较模糊的占10%,不怎么了解的占49%,所以我们很好的政策落地,落到最最基层,落到农村老人身上,确实有很长的一段路,尤其在落到最根本的地方,零距离的地方,我觉得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上面的职能部门人多,但落到下面执行就成了两个人。调研时也就两个人带着我们到下面去跟老人们对话。”张雄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