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取消英语课程,增加国学教育内容,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日前在微博发出这样的呼吁,英语和母语的教育之争再次受到舆论关注。
这样的讨论由来已久,主张在初等教育过程削弱英语的声音并不鲜见,它既有课程设计方面的考虑,同时也夹杂着本土文化危机感,故常能引发共鸣。早些 年,英语受到重视,部分地方英语教育甚至呈现超越母语之势。观察不难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就越多。这样的现象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传 统文化的失势,那种对英语几近畸形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在起作用,社会对它在学习、就业过程作用的预期,促成了家长及课程的选择。
如今形势有所变化,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已出现人才过剩与就业难问题,虽然这与英语教育的合理性并无必然联系,但却在客观上让取消英语课程的主张有了更充分的理由。摒弃机械性、功利化的应试英语教育,代之以基于兴趣爱好的选修教育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基于市场的考虑而弱化英语教学,这样的思路容易获得理解,真正受到争议的是,很多主张小学阶段取消英语课程的人是基于传承本土文化。社会精英意识到 汉语教学受冷落,英语教学之兴盛被部分人解读为文化殖民,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国学教育不是因为教学需要而是基于特殊的文化使命,伴随着舆论喧哗和民族情 绪,它因此被催肥,甚至成为一个产业。王旭明强化国学教育的呼吁虽易得到认同,但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要面对这个普遍的问题,即如何施教?
时 下各地开展国学教育,甚至不乏读经与实践相结合,但也一直存在争议。其思想内容是否适宜姑且不论,教育离不开互动,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学教育不 能只是文化怀旧,要扩大影响,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光使其成为教学内容显然还不够。考虑到应试教育对汉语教学的显著影响,如果继续应试教育的老路,强调死 记硬背,那么国学教育的困境可能将难以避免。
汉语教育之式微显然不能归咎于强势的英语教育,小学阶段取消英语课程并不能救汉语。与其强调取消小学英语课程,不如反思汉语教育式微的原因,尤其是 背后教学方式方面的原因。无论学什么,都须考虑效率以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无独有偶,上月底,台湾规定禁止6岁以下儿童学习英语、作文等课程,理由是这 些课程“强调记忆背诵或是严谨思考”,是否取消小学英语课程,关键要考虑教育规律。用强化国学教育、拯救传统文化的逻辑来论证取消小学英语课程的合理性, 其结果多半只会强化文化民族主义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