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未来,南非与中国在学术上的合作将不仅局限于语言交流方面,两国大学及学术机构间加强科研合作、保持学术交流渠道畅通、完善学术合作机制等都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南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那莱迪(Naledi D. Ramasenya)看来,中共十八大给南非与中国深化合作带来了新希望。那莱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致力于加强中国与南非的经贸、人文合作。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南非愿与中国一起为“金砖国家”间的合作贡献更多力量。
民间交流是两国合作新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八大召开后,您认为南非与中国从哪些方面能够继续深化合作?
那莱迪:十八大的召开,让很多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我来到中国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中国的发展已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中国无论在经济、社会还是人文方面取得的进步都让我赞叹。
目前看来,中国与南非的交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对于许多南非人来说,中国既熟悉又陌生,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让许多南非人向往;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南非的印象可能更多来自1985年《走出非洲》那部电影中的描述: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奔跑的斑马、羚羊。但这些景象并不是南非,而是非洲大陆的主要地貌特征与景致。“彩虹之国”南非同样也希望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进一步关注。
以协同发展回应外界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报》:同为“金砖国家”,南非与中国具备哪些合作优势?当前一些舆论认为“金砖国家”因地域与文化差异而不具备稳定的合作基础,对此您如何解读?
那莱迪:“金砖国家”建立之初立足于经济合作,意在建立一个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合作机制。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地域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这为身处四大洲的五国建立亲密无间的经贸关系营造了客观条件。从主观方面来看,虽然相距甚远,我们仍愿意团结共进,证明了我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金砖国家”的“同”远大于“异”,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彼此合作的天然纽带。尽管文化有差异、地理有距离,但“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社会上越加发光发亮,这足见“金砖国家”具有包容性、协作性,并能克服困难而凝聚在一起。“金砖国家”合作的优势在于我们都是在国际社会上较有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都注重经贸合作,并积极将合作扩展至政治、安全、人文等多个领域。从应对当前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便可看出,“金砖国家”拧成了一股绳,汇成了一种声音,这有力地回击了外界的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报》:11月28日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金砖国家”在2012年的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就此,一些评论家对“金砖国家”的未来发展持消极看法,并认为欧美的经济危机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加深。
那莱迪:“金砖国家”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整体经济状况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有评论家指出“金砖国家”多为外向型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西方的经济危机对“金砖国家”的经济造成的影响将不可预知。但我认为,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经济危机让西方评论界“杞人忧天”,将经济危机影响社会发展的“帽子”扣在每一个国际组织的头上。
实际上,自我们排除万难、携手共进以来就已经证明了“金砖国家”有能力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金砖国家”的经济不受外界影响,如巴西、俄罗斯依赖资源发展经济,难免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影响。但目前“金砖国家”正在携手为打破“资源诅咒”而不懈努力。未来,“金砖国家”将会通过协同发展回应来自外界的质疑,并争取加强自主创新,为“金砖国家”的发展营造更多的空间。
人文学科是学术交流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在学术上,中国与南非有哪些合作的空间?
那莱迪:南非学术界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就汉语学习这一方面来说,南非著名高校斯泰伦博什大学(Stellenbosch University)于2000年便开设汉语教学课程,2008年开办孔子学院,并连续多年派遣汉语成绩优秀的学生赴中国参加汉语竞赛。这都表明了南非学术界乃至社会对于汉语、中国文化的向往与重视。这也为南非与中国的进一步学术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南非与中国在学术上的合作将不仅局限于语言交流方面,两国大学及学术机构间加强科研合作、保持学术交流渠道畅通、完善学术合作机制等都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南非与中国在学术上的合作空间是无限的,但我在此着重强调人文学科。因为人文学科不仅能够帮助两国人民构建理解与合作共识,还能够为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交流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