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最南端,活跃了数十万来自中国的商人,对于这些漂洋过海的人来说,南非是淘金的梦想之地。 但无法绕过的事实是,在这个社会机制仍然称不上有序,同时失业率超过25%的国度,中国商人面临的机会与风险也同样明显。当地华人说,来自中国的经商者往往是南非劫匪的首选目标,“因为身上总是带着大量的现金。”而佐证这一状况的数据也直接显示,到目前为止,南非仍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即便如此,这都不足以构成阻止中国人横跨印度洋来此掘金的理由。那些在这里开办工厂、置办商铺、倒卖小家电的华人对这个国家也似乎充满着极为特殊的情感一方面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还在持续扩大,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品牌仍未彻底地渗透进这个活跃的市场。 “中国制造”的福地 对于这些来南非“淘金”的华人来说,社会治安差所带来的困扰远远无法抵挡财富的诱惑。 在这里生活的华人主要以贸易作为安身之举,他们将中国制造的各类商品运到南非,再通过他们在南非的店面将商品买到整个非洲。目前,南非已经有11家以“中国制造”为主的大型商贸城,到年底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增至14家。 廉价的中国商品让普通的非洲人可以用有限的购买力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即便质量并不能让中产阶级多么满意,但至少能让普通人有能力去提高生活水平。要知道,在非洲,即便是南非,轻工业也十分薄弱,日常消费品主要依赖进口。 当地华人贸易商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商品在南非几乎有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这成就了相当多的华人富翁”。 南非(香港)紫荆会会长岑峰华称,当时到南非追梦的华人多是空手而来,从摆地摊开始,一点点积累财富,把贸易越做越大。当地民间估算,正规和非正规渠道来南非谋生的华人在40万人以上,很多华人身家已达千万。 2000年以后,非洲消费者们完成了消费品“从无到有”的阶段,对消费品的要求逐渐多元化。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李新铸认为,消费者的质量要求和品牌意识提高后,带动了市场的变化,这也促使“中国制造”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2003年到2008年是“中国制造”在南非市场的飞速发展期,很多华人的财富是在这几年时间积累下来的。南非企业家陈玉玲认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南非市场的消费能力较之前有所下滑,尤其是进入今年以来,往南非的发货量明显下降,多家船务公司出现亏损。 对于在南非经商的华人来说这是个坏消息,更糟的是这样的局面还可能要持续下去。南非前锋集团总裁黄仁志认为,南非市场跟着欧洲市场跑,主要是向欧洲出口农产品和汽车,欧债危机直接影响了南非的国际贸易收入,抑制了南非市场的有效需求,对进口商的冲击很大。 不过,环球市场集团项目经理房文威则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质量出众、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商将能够获得突围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南非白人开始选择购买“中国制造”就证明了这一点。 渴望品牌 “中国制造”在非洲虽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中国品牌在南非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南非经营商场的华人们一直希望能有中国知名的日化、服装、五金等品牌进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如愿。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中国品牌出现在南非市场,但主要是电子、电器和汽车产品。 但相比最初进入南非市场时的踌躇满志,陌生的市场环境还是给这些来自中国的企业上了一课。 吉利是第一批进军南非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2007年,吉利汽车通过与南非TJM控股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将中国制造的吉利汽车带到南非。对于前景乐观的吉利汽车,当时期待能很快在南非Coega地区建设一座汽车组装工厂,并向美国和欧洲辐射。但到了2009年,南非当地媒体则报道,吉利设立的这家合资企业已经进入破产程序。负责该事务的律师称,低迷的新型汽车市场导致导致了这家公司的破产。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吉利共卖出约3000台汽车。 如今在南非仍可以找到挂着吉利商标的4S店,但主要是在做二手车的生意。 当地华人介绍,南非的低端汽车市场很大,但中国制造的汽车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国内六七万元的车,算上运输和关税,在南非市场上要买10几万。” 而如果在南非成立组装厂,巨大的投入和有限的销量仍然会带来大问题。韩国现代汽车此前就是采取这一策略,并最终因承担不了巨大的财务压力而将在南非的资产出售。 现在,大多数中国品牌意识到在南非市场上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也就放慢脚步,等待时机成熟。 2010年,前锋集团与东风汽车(600006,股吧)共同投资1000万兰特(约合人民币1000万元)成立东风股份(601515,股吧)非洲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南非市场东风股份旗下轻型商用车的销售与服务。2年过去后,这家新公司的年销量还没有超过200台。“我们不求大量,而是求完善配套。先把配套做好,时机成熟了,销量可以很快跟上。”黄仁志说,“时间点很重要,很多品牌想进来,但时间点还不合适。” 南非华商吴少康经营商城、酒店、贸易等产业,是南非华商圈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他在南非收购了当地一家综合家电品牌企业后,从中国采购电器产品,在南非市场贴牌销售。他认为,这种本土品牌加上“中国制造”的模式更易于被南非消费者接受。目前,他正计划扩大产品系列,并打算把一些生产线从中国引入南非。 不过,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将生产线移到南非本地,中国的低廉的生产成本完全可以弥补大部分产品横跨印度洋的物流成本,重点是如何将产品生产销售链的各环节进行最优化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