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网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前不久,在马德里经营糖果店的一位侨胞因为在自家店门口放了几个废纸箱,收到市政府的一张250欧元罚单,称其严重影响市政环境并造成道路拥堵。可这位侨胞却有些委屈,他说自己放废纸箱只是为方便顾客扔垃圾。
如今,虽然东西双方在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正渐趋融合,然而在生活习惯等细节问题上难免还是有小的冲突,华人在国外因习惯问题而遭遇的麻烦事频频发生。该如何破解?笔者连线专家以及海外华人来支招。
小行为 招大事
据报道,在西班牙马德里开了一家首饰店的华人老板小徐,日前通过散发传单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生意。小徐本是为了减少广告费用的开支,然而不久之后却意外收到市政府寄来的200欧元的罚款通知单,理由是小徐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将广告张贴到了公共场合,违反了当地法律。
除了在公共领域华人会因一些小举动而招致麻烦,在自己的私人领域,很多华人也因自身生活习惯与当地的差异而产生困扰。
据英国媒体报道,一名住在英国伯明翰南部的华人女性,因为初到英国频频遇到下雨而无法在室外晾晒衣服。一日天晴,她将内衣挂到窗把手上晾晒。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天回到家时,她竟收到警察局的来信,信中称附近居民已向警察局投诉,说该住户可能正在从事“非正常活动”。
不仅如此,华人的一些口头禅也常在海外招致误会。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程龙与笔者分享了他在美国时的经历。他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别人的帮助,常常会说“改天请你吃饭”,而这句在中国人看来再寻常不过的话,却令不少外国人费解。因为在他们看来,请人吃饭是要说明具体时间、地点的,而华人的这种含糊的表达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了解少 冲突多
中式习惯在西方频频遭遇尴尬事,原因究竟是什么?
专家认为,尽管很多华人在海外生活的时间已经很长,然而对当地的法律却很少问津。“一些在国内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国外很可能是违法的。”程龙说。
中国有古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但一些华人却忽略了这一点,给自己制造了不少麻烦。本身对国外的风俗习惯、思想文化了解不多,在出国之前又没有做好足够的功课,到国外遭遇习惯上的冲突和尴尬就在所难免。
“思想渊源上的不同也会影响和表现在每一个个体行为的细节当中。有一些行为是很容易改变过来的,而有些是思维深处生发出来的东西,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黄悦认为,这是造成华人在海外常因一些小事儿而遭遇麻烦的更深层因素。
在英国学习、生活多年的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王鹏也告诉笔者,很多海外的年轻华人常常“习而不察”,对潜在的东西方交流上的冲突视而不见,依然遵循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太愿意入乡随俗,有所改变。
多包容 巧规避
固然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难以在短期内消弭,但华人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与方法巧妙地规避这种“尴尬”。
黄悦认为,在海外生活的华人首先应该去除既有的“自我中心主义”,培养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
此外,与对方积极地交流沟通也非常重要。对对方的社会文化了解越多,在相处中会更坦然、更体谅,更从容。在荷兰长期学习、生活的华人于楠告诉笔者:“出国后,我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经常与当地人交流,主动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跟外国人相处时不会随着中国习惯,挺自然地就入乡随俗了。”
程龙也认为,在其他国家生活时,应该愿意寻找并接受多元文化的不同。他以自己为例,在给美国学生上课时,他总是会以当地学生习惯的方式来讲授,同时又会告诉学生,在中国的课堂上,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这种尊重与沟通不仅引起了当地许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消弭了两种文化的冲突。
针对不同国家迥异的生活习惯,采取一些巧妙的小技巧也可以有效地化解尴尬。王鹏就和笔者分享了他的一位英国女学生巧妙应对东西文化差异的小故事。在英国,人们不吃鱼的鱼头和内脏,而华人往往愿意把鱼头留给受欢迎的人。每次去华人准婆婆家里时,准婆婆总会把鱼头留给她。后来,这位英国女学生意识到问题,每次都礼貌地把鱼头先献给长辈,这一做法既避免了尴尬,也使她得到了华人准婆婆的赞赏。(严 瑜 杨璐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