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须重燃马六甲情结
陈传仁
“在遥远的中南半岛,有几个小小的村落;有一群中国人在那里生活,流落的中华儿女;在别人的土地上,日子难过,饱受战争的折磨。”这是香港歌手张明敏多年前的一首名曲《美斯乐》。近年来,我在对马六甲城的数次考察中,越来越感受到这种“美斯乐情结”,中国人在这里留下了数个世纪的痕迹。而中国人所熟知的世界上最长、最繁忙的海峡也因这个沿岸城市而得名。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保存中国文化最多的地方。600年前,马六甲就是中马商贸大规模往来的起点。当年郑和下南洋,曾5次到访马六甲城。据传,郑和船队超过2万人,而马六甲居民仅3000人左右。然而,马六甲居民不但未遭到中国船队侵扰,还在郑和的帮助下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在马六甲历史上,中国是强大却不会恃强凌弱的例证。
正是郑和船队的开拓与呵护,马六甲一度汇集了北到日本,西至阿拉伯世界的全球商人。马六甲也成为中马友好的最大遗产。明朝皇帝将他女儿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州苏丹,500人陪嫁而至,这些中国人及其后裔死后就葬在当地的三宝山。山上有1.2万座坟墓,是海外华人的最大坟山。这是华人落地生根、辛勤开垦的历史见证,更是中马两国人民亲善友谊、和睦相处的象征。
可惜的是,现在马六甲城70多万人口中虽有1/3左右是华人,民居、民俗、民风都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但中国本土对这个城市的兴趣并不太大。来马六甲旅游的中国游客不多,来马六甲投资的中国商人更是少之又少。马六甲作为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已难见昔日盛景。这从保留中国文化与历史传统在海外的印迹来看,不得不说是一个大遗憾。
中国新一届政府与东盟国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马六甲及马来西亚的重大历史机遇。早在六年前,马六甲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重要原因就是城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遗迹。从这点看,中国人应当重燃久违的“马六甲情结”。
这种特殊的历史情结是文化宗主国国民对历史、文化的某种纪念和渊源。类似的情感渊源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很常见,比如,日本人出于当年历史移民的原因,有特殊的巴西与秘鲁情结,很愿意到南美投资;德国与伊朗均有雅利安情结,两国贸易与经济交往甚是深厚。中国人对马六甲的情结也不应该亚于前两者。
笔者认为,国内媒体应当多传播马六甲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与脉络,在对外传播上将马六甲城塑造成中国对外和平发展尤其是“海洋强国”的和平主义例证。不妨鼓励更多中国人到马六甲旅游、观光和购物。中国企业与商人走出去,应把马六甲视为重要投资地,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色调去建设21世纪的马六甲,还可建郑和博物馆等文化建筑,这才算对得起那段历史记忆。▲(作者是知名台商,兼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