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是中国传承久远的传统,随礼也是华人人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报道,近年来,在一些华人社会,随礼有些变味儿,不断攀升的“份子钱”成为不少华人家庭的经济负担,“礼金”超越“情意”,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奈和不情愿。
礼金看涨吃不消
据报道,郑先生是一位意大利华人,最近正为接连不断的请柬犯愁。他说,像他这样50岁左右的人,子女都到了结婚的年龄,特别是老乡很多,所以礼金自然就少不了。从4月份以来,郑先生已经参加了20多场婚礼。最近几年算下来,每年最少也要出3万到5万欧元的礼钱,礼金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小的负担。
在当地的华人社会,礼金虽未有成文规定,但习俗间有着无法摆脱的框框。叔伯、姨舅亲一般婚礼要出礼金3000到5000欧元;好友或好友子女结婚一般礼金为1000欧元,普通朋友最少也要奉上500欧元,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年奉献几分礼金,对于小有家资的华人家庭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近年来受债务危机影响,华人收入不断下降,不断上涨的“礼金”对于家底较薄的华人家庭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负担。
攀比之风违传统
生活在西班牙的华人刘女士也同样压力山大,因为近期她也连续收到了好几份被称为“红色炸弹”的请柬。上个月,有一个闺蜜的小宝宝出生,做阿姨的她包了红包,花了300欧元。下个月,她的一位远房的表哥和一位老乡又要结婚。最让她纠结的是,红包到底该包多少?尽管自己收入微薄,但少了不仅被人视为失礼,还丢了面子。
据了解,华人婚礼礼金的兴起,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华人企业初创时期,就有华人长者建议,为了让后生们从结婚开始,能够有安身立业的资本,希望亲友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新人结婚时凑一些钱,好让新人从结婚的那一刻便可独立创业。
分析认为,这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互助模式,为华人家庭渡过困难,为华人创业初期贡献不小。然而,随着攀比之风盛行,礼金也成了一种“面子”的象征,参加婚礼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与新人的亲疏缴纳礼金。
礼金本是加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然而高额的礼金给华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特别是对一些低收入的华人家庭,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质量。同时,人情消费上的攀比之风,也影响到了华人社会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务实方便传真情
不少有经验的华人建议礼金多少要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同时,面对连续不断的请帖也要善于学会拒绝,实在不想参加的婚礼宴席完全可以不参加。送礼金只是一种礼尚往来的行为,给了对方到时候还会随回来,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负担。
其他族裔的经验值得借鉴,据了解,在意大利,本地人举行婚礼,庄重、喜庆中带有一种务实的简朴,亲朋好友在新人大婚时大多是送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或为新人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表示祝福。而严谨务实的德国人则愿意直接将礼金折成实物。新人会在婚礼前数月找一家自己喜欢的百货商场,挑选结婚所需用品,然后拟好清单,注明价格发给亲友,便其赠送。
礼金本是亲朋好友间沟通情谊、传达祝福的手段,只有量力而行,不拘形式和数量,真正地做到务实方便,将真情包裹其中,才能让人们把“份子钱”送得舒心,使得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