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8日电 美国《侨报》17日刊载署名文章《当放开二胎遭遇“恐生”》,文章指出,在大陆决定启动“单独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很多符合政策规定的家庭滋生着“恐生”心态。当应对人口减少所带来的养老问题、人口红利危机时,放开人口政策并非解决问题的全案,还应从提升生存发展环境的“软实力”着手,降低 “生养成本”,提高“幸福感”。
文章摘编如下:
在大陆决定启动“单独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舆论对这一个案给出的解读是:生育政策虽呈逐步放开的趋势,但因“有人养不起孩子”,中国的人口增势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客观存在的是,在中国当下,很多符合政策规定的家庭“恐生”。在“二胎”政策放开前,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符合生二胎标准的家庭占 1/3,但选择生二胎的只有10%。而如果把其中原因只简单归结为“养不起”,那么在物质贫乏、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改革开放前夕,为什么人们反而会多生?
在改革开放前,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生育更多只是传统生育理念的体现和增加劳动力的手段。人们对孩子的未来也没有过高“期待”,所以很多家庭愿意穷其一生去养育六七个孩子,这种养育只是把孩子养大即可。
30多年来,随着束缚解开,个人价值被重视甚至是过度重视。很多人生育时考虑的更多是:有没有能力让孩子的个人价值实现最大化。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养孩子就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父母们也不可避免地要牺牲时间、兴趣、甚至自己的事业,或许还会降低生活品质。一旦有人认为这种牺牲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受损过多时,那“怕生”自然成为一种“自救”的手段。
因此,放开二胎政策能否促使人口显著增长仍需观察,而物质资源条件并非其中唯一因素。从生育“意愿”到实际发生生育“行为”,更多取决于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认识程度。
当应对人口减少所带来的养老问题、人口红利危机时,放开人口政策并非解决问题的全案,还应从提升生存发展环境的“软实力”着手,降低 “生养成本”,提高“幸福感”。比如,奶粉安全、普通人能承受得起房价、教育就业等个人发展环境更加公平等……“恐生”的局面自然会扭转,“能生又能养” 的和谐生育氛围才会成为常态。(钟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