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南非主流媒体独立传媒网站发表评论文章,赞赏中国特色民主实践成就,表示实现民主的途径多种多样,必须符合自身国情,世界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政治制度,强调要超越狭隘的意识形态偏见,科学全面理解民主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全文摘译如下:
习近平主席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在广泛而复杂的全球政治领域中,民主等价值观念举世公认,但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其应用根据各国国情差异亦不尽相同,我们不能因存在差异而断言民主孰优孰劣。毫无疑问,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长期以来,民主被视为道德晴雨表,不仅用来衡量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距离,还被天真地当作防范不公、无政府状态和暴政的工具。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对全人类如此重要的价值,关乎国家的治理机构,需要适应不同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需要完成团结社会的职能,它必然是多样且包容的。有效的民主绝无可能在严格设定的唯一界限内实现。民主的价值观根植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根据自身经历和创新选择发展道路。民主是国家与人民关系的体现,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取决于人民是否拥戴和守护其发展道路。
为了真正理解民主的价值内涵,我们应有意识地摆脱欧洲中心论关于民主的狭隘理解,要承认民主没有固定的模式,其表现形式多样,用一个标准来评价世界上无数的政治制度本身就是不民主的。中国根据自身国情探索出实践民主的最佳路径。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大事,成为观察中国发展的窗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活力。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思想,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把“人民”写在“共和国”之前的思想根脉所在。这种思想孕育了民主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视人民为社会进步变化的主要动力,其作为执政党坚持人民至上,有目共睹。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努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价值观转化为有效的制度和行动。两会就是民主实践的重要平台,让人民广泛参与,实现所有必要的制约和平衡,确保人民利益。第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集体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二,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同样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各参政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这一制度将所有政党团结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有效地减轻了一党执政中监督不足的风险,以及多党执政中破坏性竞争的问题。这不仅提供了参与式民主的新视角,而且具有启发性。第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四,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这一制度以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为代表。人民群众理解民主、实践民主的能力不断增强,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感。
民主不是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特权,而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权利。民主的基本标准取决于人民是否有治理国家的权利,人民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人民是否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就是我所说的通过结果定义的社会契约——绩效合法性。民主和国家治理并行运作。良好的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促进国家治理和发展。中国的民主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的力量、让人民共享利益。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历史证明,以意识形态划界,将世界划分为不同阵营或对立派别,结局必然是世界遭殃。民主绝不是一种定制的产品,全世界都一个模式、一个规格。
去年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共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民主。这必须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加以应用和理解才有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评判。如果因为实现民主的形式不同就加以排斥,这本身就是不民主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