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南非主流媒体《商报》刊登驻南非大使陈晓东题为《携手应对气变挑战,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就解决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提出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等三点建议,就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坚定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的一贯立场,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主张与实践可以概括为五个C:、Community(共同体)、Consensus(共识)、Commitment(承诺)、Changeover(转型)和Clarification(阐明)。
Community——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秉持一个理念,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面对科学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凝聚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一时代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以自然为根,确立生态优先地位。自然是万物之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中国主张从生态环境整体性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实现自然元素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是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美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在生态保护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Consensus——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维护一个共识,即多边主义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遵循。“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多边主义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挑战的良方。各国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过去几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走过不少弯路,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发达国家拒绝履行自身义务。时间不等人,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速度超过气候变化速度,才能让美好世界愿景变为美丽地球现实。
Commitment——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聚焦一个导向,即重信守诺、落到实处。“以实则治”,中国一贯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以来,中国一系列提高气候行动力度的新举措接连落地,追寻碳达峰碳中和步履不停。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计划用71年,美国43年,日本37年,而中国给自己设定的时间只有30年。这意味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下一步,中方将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同时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持续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正能量”。
Changeover——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倡一个路径,即加速绿色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路径,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必然战略选择。各国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中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注重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提效:截至2020年底,中国节能改造煤电机组规模超过8亿千瓦。2011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今年,中国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实现环保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全球气候治理实践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Clarification——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坚决阐明一个观点,即气变行动不应成为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布置的作业、气变融资不应成为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设置的陷阱。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的历史责任不同。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其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和能力不同。国际社会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充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不仅自己要做得更多,还要为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提供支持。第三,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地缘政治的筹码,气候变化合作不是转嫁责任的工具。发达国家早已违背了2009年在COP16上做出的“到2020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以解决发展中国家迫切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需求”的承诺,理应弥补未尽责任、履行大国责任,而不是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制造绿色融资陷阱,破坏绿色发展规则。
中国和非洲并非是气候变化的始作俑者,但在气候变化中均受害颇深,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也持有共同的原则和立场。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气候变化任务艰巨,非洲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但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最为严重。
作为非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伙伴,中国积极开展中非绿色合作。中国已与多个非洲国家签订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为非洲国家援助太阳能光伏设备。从南非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德阿风电场,到以节能环保模式运行的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再到中国建设蒙内铁路时修建9处大型生物通道,被外媒称赞为“连长颈鹿都感到满意的铁路”,中国始终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同时,中非也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落实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关于绿色发展行动中加强合作,中国坚持避免把高污染和高排放企业向非洲国家转移,大力支持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推动发起建立了“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和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为维护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团结、捍卫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虽“道阻且长”,但只要各国携手应对、团结一心,就一定“行则将至”,只要全球环境治理朝着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行而不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一定“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