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9月21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网报道,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
考虑时滞性因素,中国留学生归国人数已经超过出国人数,留学生回归的世纪拐点已经到来。这是中国自上世纪以来的首次拐点,俗称的“海归顺差”已经出现,并有望延续多年。
返潮“三段式”发展期
留学人员“返潮”并非一路“高歌猛进”,而是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高速发展再到高位运行的“三段式”发展期,其变化轨迹直接印证近几年中国人才吸引磁力不断增强的事实。
在测算留学归国人员规模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个指标是“留学人员回流率”。它指的是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如果回流率大于等于1,则表示归国人数大于等于出国人数;如果回流率小于1,则表示归国人数小于出国人数。
2004年至2010年,中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呈现小幅上涨趋势,每年的涨幅比率控制在10个百分点以内。比如2005年的回流率比2004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2006年的回流率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但2010年以后,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显著提高,呈现阶梯式上涨,比如2012年的回流率为68.3%,2013年的回流率则高达85.4%,一举提高近20个百分点,创下中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最高峰。
此后三年,数据虽有微降,但却明显呈现高位企稳态势。
2014年的回流率为79.3%,比2013年降低5个百分点。2015年为78.1%,比2014年低1个百分点。而2016年回流率为79.43,与2015年基本持平。
为什么说人才顺差拐点已至?
从数据上看,虽然回流率已经稳定在高位,但毕竟只是保持在80%以下,这说明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小。既然如此,为何又说“人才顺差”拐点已经到来了呢?
应考虑时滞性因素:2016年出国和归国的并不是同一批人
留学生出国,需要几年求学周期,如2016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和当年回国的留学生肯定不是一批人,两者之间也并没有真正的相关性。
如果将出国留学人员在海外求学的时间因素考虑在内,采取错年度对比,则更能真实体现不同时间节点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国数量和倾向。
(图片由法国欧洲时报网绘制)
如2016年选择回国的留学生中,他们中的多数人刚刚在国外完成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这批留学生出国留学时间应在2013年前后,数值对应中也应将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与2013年前后的出国留学人数作为对比,这样更具可比性。
综合专家意见,考虑留学生出国求学的国别差异、学制年限以及不同学历的年限差别,更准确的测算方法是,用当年回国人数对比三年前出国留学人数的差值变化,来观察留学生回国“进大于出”的实际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在此口径,对最近十年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后发现,2011年开始,拐点期真正到来,以往的留学人员逆差变为顺差。
增长率“逆转”:归国人员增长率追平出国人员增长率
另一大标志是,2010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逆转”。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54.4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2.08万人,同比增长3.97%;留学回国人员43.2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2.34万人,同比增长5.72%。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高出1.7个百分点。
可供对比的是,在世纪之初的2001年,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比留学回国人员高81个百分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总结说,1978年以来,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增速,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与出国留学人员长期处于大幅“逆差”状态。“然而当前,学成归国留学生总人数明显增加,与出国留学人员间的差距逐步缩小。”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领域的不断拓宽,未来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