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轻人懒婚、不生,急也没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要想让他们愿意婚、敢于生、养得起 关键政策要精准到位 年轻人懒婚、不生,急也没用! 文/闫肖锋 本文首发于总第868期《中国新闻周刊》 最近,一位频繁参加“精英相亲会”的90后上海银行职员余小姐放出话来,说“人到30岁就贬值了”。她说,自己马上26岁了,已到了适婚年龄,她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才华,年薪30万,“关键要有责任心”。 网上对这位余小姐自然是一片吐槽。但看了下面的数据,大家应该对余小姐急着结婚的行为点赞才是。 据最新民政部数据:去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下降7%,已连续4年下降,这也是降幅最大的一年。同时,离婚率上升为3.2‰,不改上升趋势。与此同时,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7%。一边是结婚率创新低、离婚率创新高,一边则是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创新高。 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这就是娱乐一代、追剧一代的真实图景。 愿意成家的也大大推迟婚龄。据江苏省民政厅数据,2017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为34.2岁,其中女性34.3岁,男性34.1岁。 34岁,是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了。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时不过40岁,已然老眼昏花,牙齿松动。可现在40岁的人正开启第二春呢。 许多人对江苏的高婚龄提出质疑,说至少农村没那么高,或者是二婚的多吧?说明夕阳红的比例加大了。但民政厅公布的就是初婚年龄。 但需明白,娱乐一代不婚不等于不同居,不育不等于没有性生活,他们乐得这样优哉游哉的状态。这就急坏了家长和某些专家,于是强制建立“生育基金”这类馊主意就纷纷出笼了。40岁以下者都要缴纳“生育基金”,属于“单身税”的一种形式,其实,正酝酿出台的个税考虑向家庭抚养费用倾斜也是另一种“单身税”:有家庭的有补贴或抵扣,单身的就呵呵了。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结婚率反倒走低,这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但我对中国不婚原因的排序是:高房价、生活成本、市场竞争。 请看网友的吐槽:“单身是好事,是利国利民的和给国家减负的大好。”“我刚刚倾尽全家积蓄付了首付,已经没有钱结婚了。不知不觉已经过了结婚的年纪,就这样凑合过吧。”“看到此新闻单身狗心中甚慰。讲真,结个嘛的婚,一进婚姻登记处,这辈子基本就看到头了,朝九晚五、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日复一日守着一个人,万一没服侍好引来隔壁老王……”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敢婚”“敢生”“愿生”,我认为鼓励生育政策也应当采取“精准扶贫”。比如:增加产假(瑞典的父母有权享有共计480天的育儿假)、税收优惠(西方国家子女多的夫妻一方免除个税)、奖励现金(台湾地区给每个新生儿补6万新台币)、职场平等(让女性生得起孩子,不被逼订立不生协约)、就学保障(把入托、入幼、入学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住房保障(有言道,高房价是最有效避孕药,通过降低房价、租房补贴、“租购同权”等精准到位政策,分门别类,让每个育儿家庭买得起房子、租得起房子,并享受同等权益)。 总之,年轻人不结婚,急也没用!不如替他们多想想。要想让他们愿意婚、敢于生、养得起,关键政策要精准到位。否则,年轻人就真的干脆“不婚”了。 “哼,刚骗我生了一个!下次再也不上当了!”这是某90后女生在网上发泄的帖子。对于追星一代、颜值一代来说,生娃导致的体型受损,半夜喂奶、早起不易的困难,以及职场歧视、婆媳矛盾等等,都是不可忍受之重。 中学生哲学课教导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影响现实。一旦某种生活观念固定下来,就不是能轻易改变的,甚至会决定新的现实。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年轻人同龄群(peer)相互间的影响远超家庭、学校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年轻人的不婚观念,尤其年轻女性“我的肚皮我做主”的生育权观念现代化,或许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续最大的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