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星专访丨88岁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淡然拿奖 已飞深圳忙学术
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图据新华社
8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拨通王泽山和侯云德两位院士的电话。刚刚获得国家科技领域最高荣誉的两位院士一刻也没有停歇,年满82岁和88岁的两位老人又都忙碌在工作中去了。
年近90仍忙于工作,“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
“我们研究一些实验的事儿,正好有工厂的人在这”,距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结束不到两个小时,王泽山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陪同王院士一同来北京的南京理工大学杨老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王院士明日会返回南京,9日上午和下午将分别参加江苏省和南京理工大学组织的活动。
据媒体报道,在王泽山的生活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现在80多岁了,他一年之中,依然还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工作在试验场地。
▲王泽山院士 图据网络
同样获得大奖的侯云德院士,在领奖当日下午便来到首都国际机场,16:50分,他登上飞机,准备飞往深圳参加次日的学术活动。
侯云德在电话中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现在人的寿命延长了,很多九十多岁的人还在工作,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
公开资料显示,1929年出生的侯云德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卓越的科技工作者,是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现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曾经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干扰素a1b等8种基因工程药物,主导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技术应对和科技攻关实现人类历史上对流感大流行的首次成功干预。1994年,侯云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事实上,88岁高龄的侯云德早已可以颐养天年。然而此前有媒体报道,他每天7点就开始工作,并且不吃早饭。据说,这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抓紧一切时间做实验。尽管动过两次大手术,但老人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耄耋之年,他曾赋诗一首以明其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拿奖很淡然,“后面还有其他人,不耽误人家”
1948年,19岁的侯云德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回忆起当时的学医经历,他对红星新闻记者说:“我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学医的,另外医学是关于人体的科学,自己感兴趣,所以我也学医了。”
▲侯云德院士 图据网络
据中国科技网报道,1955年,大学毕业后的侯云德被分配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工作,开始了他长期的病毒学研究生涯。1958年,侯云德留学苏联。3年后,他完成了关于副流感病毒研究的学位论文。鉴于论文的学术成就,前苏联高等教育部于1962 年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侯云德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在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几十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他的导师戈尔布诺娃热泪盈眶地说:“侯云德博士是我从事科研工作30 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位如此优秀的科学家,这不仅是我的骄傲,也是病毒所的荣誉”。
公开资料还显示,侯云德院士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成功完成了一系列新型病毒载体的研制和应用工作,从而奠定了我国基因治疗研发的基础;侯云德院士及其团队发现的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及其致癌性分子机制获得了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0年,侯云德院士个人编著了105万字的《分子病毒学》全部章节,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分子病毒学专著。在他担任所长期间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病研究所成为了80和90年代国内外知名的医学病毒学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截至2017年,他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多数已成为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优秀带头人。
拿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的侯云德显得很淡然,他对红星新闻记者说:“习总书记亲自给我颁奖,但没什么过多交流,因为后面还有其他人,不耽误人家。”
笑谈奖金分配,“还没有考虑这个事”
对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如何支配,侯云德笑着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还没有考虑这个事,也不知道有多少奖金,等拿到以后再考虑。”
“在历史上,传染病的流行甚至可以毁灭一个国家,我们国家自2003年非典疫情后,经过努力,再也没有发生过这么严重的传染病。”侯云德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如果在中国发生疫情,造成疾病大流行的话,对GDP的影响可能1个点都不止。”
人物简历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泽山
↓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
↓
(以上图据人民日报)
红星新闻实习记者丨张炎良 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