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八旬医生做“生命摆渡人”,五年临终关怀送走近三百人
封面新闻10月26日报道,10月25日,四川简阳市平武镇,郭达萍躺在自家床上神志不清,51岁的她肺癌晚期,医生预测她的生命仅剩下两周左右。当天上午,81岁的周克明再次走进郭达萍家门,查看她的身体状况。
周克明,是简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今年81岁,但仍坚持每天出诊。2012年起,发现农村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几乎为空白,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农村临终关怀,5年“温暖”送走近300人,自费为病患送药20000余元。
从医61年的周克明,被称为生命“摆渡人”,他的档案柜里已10个装有随访记录的档案袋,记录着先后离去的每一个病人。
本文图均为 封面新闻 图
出诊:先用手心捂热听诊器,5年自费送药2万多元
25日,郭达萍躺在床上,已经无法说话。周克明走到床前,先用双手握住听筒,大约5秒钟过后,他才放到郭达萍胸前检查。离开前,周克明将郭达萍差的药补齐了。
随后,来到简阳市三星镇吴忠全家,周克明仍先捂了捂听诊器才开始检查。“天太冷,听诊器是冷得,不能冻着病人。”周克明说,今年6月,吴忠全因腿脚无力,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肺癌。
周克明说,每周三,他都要例行出诊,一天只能走三四个病患,有时候坐车几个小时才能到偏远农村的病人家里。
去每一个病人家中,周克明都会给他们把已经缺的药补上。吗啡缓释片是治疗重度癌痛的处方药,价格不便宜,碰到贫困家庭,周克明就掏钱自己送。5年来,他自费送出2万多元的药。
临终关怀,希望每个病人“安详去世”
临终关怀也称宁养关怀,按国际惯例,是在预计病人半年内会离世时实施。
周克明之所以对农村癌症晚期病例介入临终关怀,源自他心中始终无法忘记的一幕。
几年前,周克明到养马镇农村调研,看到一名瘦骨嶙峋的老人躺在透风的屋内,紧咬被子,两手抓扯,用头撞墙……听着“呜呜呜”的哀号声,老伴眼泪直流,“癌症,痛得没法。”“即使走到生命最后,也要让他们感到没被抛弃、没被放弃。”那一刻,时年76岁的周克明下定决心。
“救生不易,‘送死’更难。农民一辈子任劳任怨,走的时候应该体面一点。”周克明找到简阳市民政局,要来当地农村癌症患者的情况。“有2000多人啊!”他说,这件事“非做不可”。
对中小城市和农村来说,临终关怀几乎是空白。2012年,周克明向四川省卫生厅(现四川省卫计委)申请科研立项,在简阳市农村开展终末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研究,简阳由此成为全国率先在农村开展临终关怀的县级市。于是,农村临终关怀成了周克明工作日程中重要一项:周一、周五上门诊,周二、周四到病房,周三下乡搞临终关怀。
周克明说,“安详去世”是他最希望在“宁养关怀病人随访记录”上落下的结果。为了这个结果,他走遍简阳所有乡镇。
今年9月,周克明在医学杂志上发布了农村癌症患者临终关怀调查分析,通过对简阳2350例癌症患者中306例终末起患者的分析,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村终末期癌症患者因为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等原因对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接受度均较低,癌症疼痛及其他伴随症状得不到及时处置,需要医务人员或临终关怀机构专业指导,更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改善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活一天就做一天临终关怀,签署遗体捐赠协议
在简阳市人民医院,81岁的周克明,头发仍然乌黑。
“染的。”周克明说,为了给患者一个好的形象,展现出精气神,他才把头发染了。“我这把年纪,这样去开导,才能让病人看到希望。”
外科医生陈焬说,老爷子做人一丝不苟,做事追求完美,一辈子如此。“他做了1万多例手术,没出过一起差错。”
白手起家组建外科、肿瘤科,在四川县级医院中率先开展食管癌、肺癌、胃癌、结肠癌等根治手术,发表论文70余篇,打破县级医院医生不能评正高的先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周克明早已是简阳市人民医院的传奇。
如今返聘回到肿瘤科,周克明依旧是每天最早到岗的医生,上门诊从不限号,一天平均诊断70多位病人。
按照立项时的计划,周克明的课题两年前就该结题,但他选择了“延时”。5年关怀了400多人,他认为样本量对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还不够。
为了把临终关怀持续做下去,每次下乡,周克明都尽量把患者所在地的乡镇和村上的医护人员叫上。几年下来,经过培训的各乡镇卫生院院长和139名业务骨干、300多名村医及20多名民营医院医生加入到他的队伍,探索建起“县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农村临终关怀网络和模式。
“只要一天还能动,就把临终关怀做下去。”周克明也清楚,再美的花儿也有凋谢的一天。之前,这位行医60余年的老人已签署遗体捐赠协议,死后将把遗体捐给大学用作教学科研。
来源:封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