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消息,每年暑假期间,因为应届毕业生的涌入,各家单位办公室燃起蓬勃朝气。可除了清流之外,总有人会遇到一些让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泥石流”——比如,只比你小一岁的姑娘,打招呼都称呼你一声“姐姐”。 “我是1992年生的。今年,办公室里来了个1993年出生的姑娘。这姑娘开口就喊我姐姐,快一个月了都不改口,搞得我比她大了七八岁一样。”来吐槽的吴姑娘很是郁闷——按办公室约定俗成的规矩,新人一般称呼老员工为“老师”。 职场菜鸟们,初涉办公室的第一条规则,为何就是要学会喊人? 钱报记者调查了不同行业的几十个企事业单位,归纳出如今最流行的职场称呼;记者发现,如何称呼同事,其实和时代、行业都有挂钩。 同事之间 从师傅、老师,变得多样化 “我们那个年代,单位喊人就两种情况,一种是喊师傅,一种是喊老师。”1981年就在杭钢工作的杜师傅回忆,很能代表一个时代,“一般的工人,我们都前面加个姓,喊师傅。我姓杜,就是杜师傅,听起来特别有‘我们工人有力量’的感觉。但如果是有点文化气息的单位,就喊老师——比如曾经杭钢有个教育处,那里的同事我们都喊老师。” 杜师傅说,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新人进工厂时,会有个一对一、传帮带的师傅:“这个师傅,等于是带你入门的人,那么就是喊师傅的时候是不加姓的,显得亲切。” 钱报记者通过西湖区欧美中心(EAC)楼宇集群党委,调查了不同行业的50多家企业,发现如何称呼同事,和行业有很大关系—— 很多阿里系企业都喊“花名”,类似代号。 很多人接触了好几年,也只知道对方的花名,而不知道真实姓名。不少从阿里出来的创业者,公司里也有这样的花名文化。这样的企业,入职时,人力资源的同事,会要求你给自己取个花名,一般同事间都是称呼花名的。 全外资企业,每个人都有个英文名。 “我们这里有几家外企,每个人都有个英文名。你喊中文名,或者问李经理是哪一位,同事都不认识的。一般都是称呼英文名,就连内部邮箱都是用他们的英文名。”欧美中心(EAC)楼宇集群党委的工作人员说。合资企业比较多样了,有些是英文名,有些就是喊姓名。 做工程的企业,因为工程师比较多,互相间的称呼多喊“姓”加上“工”,比如姓潘就喊“潘工”。而对于高级工程师,就会喊“姓”加上“高工”,就变成“潘高工”。 那“师傅”一词,是不是已退出职场了呢?其实,在有“传帮带”氛围的公司里,“师傅”还是存在的。比如,泰隆银行杭州分行的胡女士说:“业务部门员工初入企业会有拜师敬茶的仪式,带他入行的老员工,一般就称‘师傅’。” 一字之差 “姐”可以,“姐姐”就不行 在调查中,钱报记者发现目前最流行的职场称呼是“某某姐”,就比“姐姐”少了一个字——这样的称呼流行于有销售部门的企业。在称呼同事时,为了表示亲切,新入职的员工都会管前辈叫“姐”或者“哥”,有些是加在姓或名后面,比如“娜姐”、“潘哥”。 人力资源教练姬泉海介绍,“姐”、“哥”在办公室里的流行,一方面是在北方,这样的称呼非常广,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开始盛行“家文化”,“听起来比较亲切。同事之间以家人相称,也是一种关系催眠,拉进与客户、同事的关系”。 但姬泉海表示,“姐”合适,但“姐姐”就不合适。相差一字,相差的是什么? “同事称呼,是办公室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际沟通第一步。新人入职之初就能紧紧追随这种文化,喊对人,不仅是情商高,也从心理上体现出他对职场的融入度。”姬泉海说,到目前为止,“姐姐”这个称呼还属于很亲密的、有血缘关系的家人间的称呼。对同事贸然使用这样亲密的称呼,是比较唐突的。如果新同事一直改不了口,从某种方面来说,是还没有做好融入职场的准备。比如称呼老员工“姐姐”,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需要包容照顾的“小妹”。如果意识到对方不接受,新人需及时自我调整,否则就是一种不成熟的人际态度。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