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印科学家:洞朗对峙之时,中国朋友热情接待了我 中印应该促进民间交流,消弭敌意与不信。 [编者按] 本文系《环球时报》关注中国版文章,4月19日刊登于印度科学网站“第三极”。 原标题:在雅鲁藏布江与我的中国(同行)交谈 能从2013年起参与“雅鲁藏布江对话”,这让我感到非常幸运。这个对话是由南亚跨学科水资源联合会在2013年发起的非政府机制。在过去五年里,我有幸与流域国家的科研人员一道就彼此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样的交流让我打消了在参会之前对其他国家的成见与忧虑,尤其是对中国。 雅鲁藏布江是一条流经中国、印度、不丹和孟加拉国四国的极为特殊的南亚水域系统。雅鲁藏布江资源丰富,但流域多样的地质特点也引发相关国家因为不同利益诉求产生的巨大分歧。但我认为这几个国家应该求同存异,让这条河流真正为四国人民带来福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上。 2015年的会议是我与中国同行交往的开始,我们互换了电话和邮箱。当我提议是不是可以由中国同行将我引荐给更多的中国朋友时,中国科学家爽快地将我介绍给了复旦大学还有北京研究所的专家。就在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之时,我前往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中国朋友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在中国期间,我与中国专家敞开心扉就中印问题畅所欲言,我们一致认为两国应该保持耐心,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两国外交,互信永远是合作的基石。这次中国之行促成了中印高校就共同研究雅鲁藏布江签署合作协议。在北京,我和中国同行还聊到了最近在中国热映的印度电影。 即将启程返回印度时,中国同行担心语言不通会让我遭遇麻烦,第二天一早,中国主办方竟然专门安排一位中国同行送我回国。“你是我们的客人,保证客人安全到家是应该。”寥寥数语让我感动万分。 我非常荣幸能参与到这个学术交流机制中,这让我有机会能和中国同行广泛交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让我认识到中国(普通百姓)和印度(普通百姓)想的都是如何用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中印之间应该促进民间交流,消弭敌意与不信——当然这也是“雅鲁藏布江对话”的设立初衷和未来愿景。 (作者Anamica·Barua,赵观潮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