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 | 60年前,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60年后,太空“双雄”已变“三足鼎立” 美联社10月4日报道称,1957年的新闻报道说,“斯普特尼克”号震惊世界。2017年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说,并非如此。 中情局今天公布的最新解密文件显示,60年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虽然美国公众感到惊讶,但情报机构对此并不意外。 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事先就知道苏联在研制“斯普特尼克”号。这颗人造卫星在1957年10月4日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那之前的数年时间里,艾森豪威尔就一直担心克里姆林宫的远程导弹能力和配备核弹头的火箭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 ▲现今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馆展出的“斯普特尼克”号全尺寸模型(法新社) 这些文件显示,美国情报机构和军方官员以及艾森豪威尔政府成员不但知道苏联计划发射“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卫星,而且知道它将于1957年底被送入地球轨道。 “斯普特尼克”号的发射不但开启了太空时代,而且成为克里姆林宫的一大胜利,凸显出该国的军事实力和技术能力。但对于艾森豪威尔政府中的知情人士来说,这件事并不意外。 在“斯普特尼克”号发射之前,中情局曾发布过两份《国家情报评估》报告,其中包括在当时被称为“地球卫星飞行器”的“斯普特尼克”号可能遵循的时间表。1955年12月的一份报告预测,苏联可能在1958年之前发射一枚卫星。1957年3月——“斯普特尼克”号发射前6个多月——的另一份情报评估报告则说,莫斯科有能力在当年年底之前将一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甚至在更早的时候,时任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就曾写信给国防部长,要求加快研发美国人造卫星。他还警告说,如果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将给美国带来一场公关灾难。 ▲1957年10月6日,在“斯普特尼克”号卫星发射升空两天后,苏联《共青团真理报》的头版刊发了相关报道(图左)。(《纽约时报》) 杜勒斯在1955年1月写道:“除了给出令人信服的支持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科学论据之外,毋庸置疑的是,谁能够率先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启太空飞行时代,谁就将获得无法估量的国际声望和认可。” 他说:“如果我们国家第一个发射卫星,那么我国科学界以及整个国家都将获得无法估量的尊重和信心。”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3日发表题为《“看天上!人造卫星!”60年后》的报道称,1957年10月4日——60年前——数百万名困惑的美国人抬头望向天空,他们看到一个像是星星的移动物体,每90分钟出现一次。那是“斯普特尼克”号,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在那一天发射。“斯普特尼克”号开创了太空探索的新时代,同时也带来了冷战的新战线。 1955年7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宣布,作为对“国际地球物理学年”的贡献,美国将发射数枚小型的环绕地球飞行的卫星。四天后,苏联宣布他们也将很快发射卫星。莫斯科在一个月内就设立委员会开始了项目,最终他们先于美国人发射了卫星。 ▲“斯普特尼克”号发射前,苏联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调试。(NASA) 华盛顿当时可能还没意识到,太空争霸战刚刚开始。 艾森豪威尔政府专注于在军事利用火箭科学方面取得优势,对发射卫星没有太大兴趣,认为卫星完全属于科学领域。美国政府选择使用没有试验过的研究用火箭而不是已经成功发射过的军用火箭。 苏联方面就没有这种限制,他们很快意识到发射卫星的宣传作用。苏联马上把发射卫星提上日程,给该项目分配了大量资源,而且把太空项目当做需要严格保守的国家秘密。最初设计的卫星可以携带多个科学器材,但最终发现挑战太大,苏联改为开发最简单的卫星。 ▲苏联为庆祝“斯普特尼克”号成功发射,发行的邮票小型张。(维基百科) 苏联最初把卫星发射安排在1958年4月,但苏联认为美国可能在1957年10月6日举行地球物理学会议前发射卫星。带着非常紧急的心情,克里姆林宫要求科学家加快进程。10月4日,苏联火箭升空并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斯普特尼克”号是大约直径2英尺(1英尺相当于0.3048米——本网注)的圆球,重量不到200磅(1磅相当于0.454千克)。“斯普特尼克”号装有无线电广播发射器,发出独特的哔哔声,很快就吸引到全世界的关注。 “斯普特尼克”号给美国敲响了警钟。苏联直到最后都保守住秘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应对措施是加快原有项目的进程,仍然使用非军用火箭。但最终只有在艾森豪威尔政府转而使用更加可靠的军用火箭后,美国才在1958年1月31日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 ▲“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华盛顿终于意识到冷战不仅仅是军事竞赛。但在“斯普特尼克”号之前,华盛顿没有发现科学和技术成就具有多大的宣传价值。 “斯普特尼克”号改变了这点。1958年4月,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议设立非军事使用太空的民间机构。几个月后,国会设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有关科学、民用技术和教育的冷战竞争自此全面展开。 美联社10月4日报道称,“斯普特尼克”号发射升空60年后,当初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运载火箭的改进版依然是俄罗斯太空计划的中流砥柱——这既是该国技术实力的惊人体现,也是它没能再创辉煌的一个标志。 与冷战时期的太空曾经是美苏主要竞争场所不同,现在的太空探索在克里姆林宫的重要事项榜单上似乎排名较低。 目前唯一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的“联盟”号飞船,正是在1957年10月4日将“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R-7运载火箭的改进版。 ▲“联盟”号飞船 苏联设计的另一种经久耐用的机器——用于将商用卫星送入高轨道的“质子”号重型运载火箭——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研发的。 两种运载火箭都为自己赢得了可靠耐用的名声,但近年来一连串的发射失败却在它们的履历上留下了污点,令人怀疑俄罗斯的航天工业是否还能保持和从前一样的高水准。 2016年“质子”号和“联盟”号出现的小故障源于为它们制造发动机的沃罗涅日一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的失误。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将70多台火箭发动机送回生产线以更换有缺陷的零部件,导致“质子”号的发射中断了一年时间。 ▲“质子”号重型运载火箭 那次中断也损害了俄罗斯在全球商用卫星发射市场的地位。去年,俄罗斯的火箭发射次数首次少于美国和中国。 ▲中国9月29日成功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3颗新卫星送入轨道。 客户们日益转向了更新、更高效且更实惠的选择,比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火箭。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取得了一大突破,即实现了火箭的重复使用从而降低了成本。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火箭 俄罗斯官员意识到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及其他竞争对手带来的挑战,但他们却没能为俄罗斯如何保住自己的全球市场地位给出任何具体方案。唯一的权宜之计似乎是制造一种低功率版本的“质子”号运载火箭以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旨在取代“质子”号和“联盟”号的“安加拉”运载火箭的研发过程则屡次受挫,前途未卜。成本较高且尚未建立口碑的“安加拉”可能很难在国际市场上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及其他对手生产的运载火箭展开竞争。 虽然在美国航天飞机停飞后,“联盟”号成为唯一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的飞船,但随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第二代“龙”飞船和波音公司的星际客机定于明年试飞,俄罗斯很快就将失去自己的垄断地位。 ▲俄罗斯假想的月球基地 研发新型飞船以取代50年前设计的“联盟”号载人航天器的工作进展缓慢。名为“联邦”号的飞船暂定于2023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行,但人们对于它的特点和功能仍知之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