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若重走中国经济增长之路,印度能否成功?印前外交官:无望 [环球网综合报道]“印度盲目效仿中国增长模式或并不可行”,美国“石英”网9月14日以此为题,援引印度前外交秘书萨仁山(Shyam Saran)著书《印度如何看世界》(How India Sees the World)内容称,如果审视印度当下的包括“印度制造”在内的发展战略,其无疑是想重写中国的经济增长故事。 世界经济正经历重大变革 在以廉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下,中国取得的巨大增长成就被视为是东南亚国家早期早期成功实施的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经济模式的证明。同时,这种战略也以良好的能源和资源供应为基础的。然而,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正经历重大变革,这样的模式可能不再可行。 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中心和主要商品出口国的出现,得益于较长时期内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组成的主要消费市场曾保持相对开放并(持续)扩张(的态势)。全球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是全球GDP增长速率的两倍。此外,中国出口的商品中,50%以上产自跨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或者中外合资企业。 近来,中国已逐渐加入包括苹果(Apple)和微软(Microsoft)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这一供应链的生产厂遍布众多国家,每个制造商仅生产部分组件,最终的产品则由这些组件组装而成。 印度想要加入这些生产链的希望很渺茫。在早期阶段,外国企业向中国投资是为了将其作为低成本生产平台,这些产品是要卖到西方市场而非中国国内市场。 自从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对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组成的联合市场的出口份额已增长至18%。这一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曾为中国带来经济增长,某种程度上让1991年-2008年间的印度发挥了杠杆作用(leveraged)。,不过这种情况不会再有了。即使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完全恢复,这样的经济环境也不一定会复苏。 印度投资和发展战略或无法收到预期回报 一些更长远的因素或将改变全球经济和贸易结构,这或许会使印度实施的投资和出口主导型战略无法收到预期回报。尽管经济发展有所放缓,美国、欧洲和日本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然而,曾经发展快于全球GDP的全球贸易额,如今已降至与全球GDP增速同步,最近两年下降得更为明显。而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全球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仅为2%。 有鉴于此,目前的全球市场并不像过去(欢迎中国)那样欢迎印度。 印度近期以来的出口停滞就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认为印度若想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努力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然而,亚洲地区的主要全球供应链和地区供应链都集中在中国,并且根基很牢,很难渗透进去,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物流和质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此外,诸如3D打印技术的变革正兴起对于制造业重新定位的新趋势。机器人领域取得的突破或可使得廉价、重复性的劳动力在工业生产中不再需要。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的出口额从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3.4亿元)增长到了1.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3万亿元),增速十分迅猛。 大量投资涌入中国,其实是由于全球主体经济之间的资本流动的增长所致。举例来说,1980年,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额(FDI)为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4.4亿元),到2013年已增长至33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1万亿元)。日本则从原来的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6亿元)增长至13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87.7亿元)。而欧洲则由1980年的投资额为2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75.4亿元)奇迹般地增至2000年的80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万亿元),不过在2013年降至了2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4万亿元)。这样巨大的资本流动,可能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出现了。 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 萨仁山在文章中称,我们(印度)也注意到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这或许会令全球经济分解。对于特朗普政府退出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在内的大型贸易和投资集团,印度是持欢迎态度的。 从印度的角度来看,这些贸易和投资协定仅是将印度隔离在全球贸易之外的一些集团。这些协定一直都让印度加入全球最大市场更为困难,因为它们会以各种全新而严格的规范、准则和监管措施对印度实行非关税壁垒制。而印度无法做到完全遵守这些协定。尽管这些行为给了印度一些喘息的余地,但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却正向全球蔓延开来。当前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协议,而非地区性的贸易协定。随着全球贸易停滞以及市场缩水,印度必须寻找其他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能再依赖于出口和投资主导型战略。而随着市场逐渐受限,资源危机也愈发凸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