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这里终于下雨了,我很开心。也许是你们中国科学家远道而来带来了雨!”
9月4日,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署大楼会议室里,联合国环境署主管生态系统的官员梅特·威尔基开玩笑说。
威尔基的玩笑话里也有真实的成分。肯尼亚的雨季本应在7月来临,如今却推迟了2个月。气候变化改变了这个东非国家旱季与雨季的时间,也带来严重的旱灾。
不只是肯尼亚。近年来,西非国家刚果(金)频发泥石流、中部非洲国家津巴布韦洪灾严重、东非国家索马里持续干旱……气候变化正在影响整个非洲大陆,威胁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也是将近60位中国和非洲科学家齐聚联合国环境署连开三天会议的主题——“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与生计”。
会议现场。
“非洲在气候变化面前特别脆弱,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老百姓生计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70%的非洲人口依赖雨水灌溉的农业。”肯尼亚环境部长瓦克洪古说。
肯尼亚环境部长瓦克洪古(左三)在会上发言。
联合国环境署副执行主任易卜拉欣·蒂亚乌认为,非洲虽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但仍然是“充满希望的大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领导者,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设备、经验。通过知识分享、技术转移等方式,中国可以为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极大的帮助。
联合国环境署副执行主任易卜拉欣·蒂亚乌(中)在会上发言。
在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推动下,一批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以“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与生计”为主题的相关课题,其中一部分与非洲直接相关,比如赞比西河气候变化下农业发展对粮食安全与水资源的影响、萨赫勒地区土地使用与地表覆盖的驱动机制等。
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宫鹏的研究方向是地表覆盖制图。最初,宫鹏将目光投向非洲,更多是为了科学的目标——在全球地表覆盖制图中,非洲地块破碎,是最难做的地区之一。为了提高制图精度,进一步优化全球地表覆盖制图结果,宫鹏团队在2013年发起并推动了以非洲为对象的快速遥感制图。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所绘制的2015年非洲地表覆盖图。(清华大学地学系供图)
来到非洲之后,宫鹏发现,地表覆盖制图对非洲很有意义。宫鹏团队做的地表覆盖制图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30米制图,这可以帮助非洲国家做气候变化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研究。“比如说从制图上观察到地表覆盖呈破碎化趋势,这是对生物多样性发出预警。再比如30米精度下,从地表覆盖可以观察到非洲的城市化进程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经过数年的开拓,宫鹏团队和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达成了合作,包括在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东非三国做的竹林资源制图、在撒哈拉南部地区做的荒漠、草原、森林过渡带地表覆盖监测、在尼日利亚的农地分布制图、在加纳做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认为,中非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合作不局限于研究合作,还包括能力建设,比如为非洲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家。
这对非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报告显示,非洲科学家与总人口的占比是每100万人中有187.5名科学家,而中国每100万人中有1484名科学家。
“我们已经招募了250多名非洲学生到中国学习自然科学,他们将成为非洲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曹京华说。
中非科学家在环境署合影留念。
来自西非国家贝宁的阿丹德·法多汗就是其中一员。法多汗曾在中国科学院求学,其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下农民的生计问题。现在法多汗已回到贝宁,成为中非科学合作与交流的使者。
“600多年前,中国开启了‘丝绸之路’,沿路传播新技术,促进文化交流。今天这个故事仍在续写,中国沿着‘一带一路’进行的知识分享和技能转移,将改变沿线国家人民的生活,”蒂亚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