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合作造福中南人民(一带一路5年间)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南非成功进行了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在南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要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发挥好双边、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合作等机制和平台作用,不断深化两国产业产能、资源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旅游、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位于南非林波波省的曼巴水泥厂就是中南产能合作的典范项目。
中南产能合作的成功典范
从约翰内斯堡驱车向北3个小时,进入林波波省。蓝天白云之下,群山怀抱之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水泥厂。这是金隅冀东水泥在南非投资生产的曼巴水泥厂,投产两年多来,工厂年产量已达到设计产能100万吨。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就来到南非,为推动中南关系深入发展、建设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典范指明方向。曼巴水泥厂就是当时中南签署的一系列务实合作文件中的项目。
走进曼巴水泥厂,园区干净整洁,听不到什么杂音。马娜·兰卡伯勒在工厂里负责环保事务。“我们使用的设备都来自中国,采用的技术标准不但符合南非标准,也符合中国标准。”她说,工厂采用特殊的污水处理和余热发电技术。污水都要经过三重净化、两次沉淀,又经过了反渗透系统的中水可继续使用,而分离出的浓水则可用于降尘、喷淋和绿化。
“我们工厂使用的余热发电技术在南非是独一份。”兰卡伯勒说,工厂生产的废气在两台锅炉里进行热交换,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光是用电这一块,我们就节省了40%的电量。”她说,曼巴水泥厂的单位能耗远低于南非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工厂的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很高。在中控室,数名南非员工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曼巴水泥厂总经理关悦说,工厂对排放指标进行24小时监控,设计的粉尘排放不超过每标准立方米30毫克。曼巴水泥厂执行董事长格洛丽亚·瑟柔贝表示,由于曼巴水泥厂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南非贸工部给了项目1.7亿兰特现金及税收减免奖励。
林波波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一直渴望能够发展工业,吸纳更多劳动力,曼巴水泥厂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发展面貌。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表示,曼巴水泥厂是中南产能合作的成功典范。一是成功在当地银行以项目融资的方式募集资金,创新海外融资方式并使用人民币直接投资。二是企业重视本地化发展,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为当地解决直接就业210多人。三是企业采用大量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为南非水泥行业发展树立了高环保标准。
“我们需要做的是继续向前迈进”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多名南非工人,他们都非常热情地用中文打招呼。这些工人多数是附近的村民。
“林波波省并没有多少工业。许多村民不得不到数十公里以外的塔巴兹姆比市,甚至100多公里以外的比勒陀利亚和约翰内斯堡找工作。”曼巴水泥厂管理人员安杰丽克·斯特凡森表示,“曼巴水泥厂让许多人可以在家乡也找到工作”。
里安·杜普里兹已经50多岁了,因为家乡并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他多年来一直在外地包括赞比亚、安哥拉等地打工。“我很高兴能够回到家乡工作,在这里我也迎接了新的挑战。中国的技术更加先进,我们在质量管控方面也更加严格。”杜普里兹说,以前村民除了种地,就是去矿场上班。“现在工厂建了起来,人们有了新的选择,可以学习更多的技术。”
兰卡伯勒说,非洲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了更繁重的工作,妇女就业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更为重要。“目前工厂的女性员工比例超过了20%,这有助于减贫。”
哈罗德·西伯拉是曼巴水泥厂的一名司机。业余时间正学习计算机技术。“我不满足于当一名司机,现在我就要从学校毕业拿到资格证了,我希望能够走上公司的计算机操作岗位。”西伯拉说,学习计算机是自己一直没有实现的梦想,感谢中国公司让他圆梦。“如果没有中国企业的投资,我还只能在加油站打零工,更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计算机。希望将来有机会成为一名管理人员。”
像许多在非洲的中资企业一样,曼巴水泥厂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斯特凡森介绍说,工厂捐资维修了附近的小学,在师资和教学设备方面提供支持。“孩子们因此可以获得优质的教育,否则这些孩子就得去50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学”。
曼巴水泥厂生产经理约瑟夫·莫莱佩曾经在中国留学和工作。他表示,南非的失业率依旧很高,贫穷、不平等依旧是困扰南非发展的症结。中国在南非的投资,特别是产能合作,能够给当地创造大量就业,这是解决发展困境的一把钥匙。“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中国来到南非,来到非洲。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投资、中国工厂。南中合作已经站在了很高的起点,我们需要做的是继续向前迈进。”
曼巴水泥厂是中南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南合作不断提质升级,一个又一个项目落地。2017年,中南双边贸易额391.7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中方累计对南非直接投资已超过102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了80多倍,为南非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今年是曼德拉诞辰100周年。曼德拉曾经说过,“非洲重获新生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理想,其种子已经撒遍非洲各个区域,撒遍整个非洲大陆。”在曼巴水泥厂,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种子,这是中非合作的种子,也是非洲发展的种子。
(本报约翰内斯堡8月11日电 记者 李志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