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保护区迅速扩张
南非国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土地不适宜农业种植,却适合野生动物生息繁衍。例如,盐碱地是羚羊喜欢的栖息地,干旱稀疏的草原上则聚集着大量食草动物及其掠食者。截至目前,南非政府建立了21处国家公园,由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门票和其他商业性项目获得预算的75%收入,政府只补贴不足部分的经费。
在政府鼓励下,不少土地所有者自愿拿出土地,把农场转化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这种体验式野生动物保护区面积足够大,只要通过专家评估、得到环境事务部的许可,就可以圈上围栏,让本地野生动植物自由生息,形成稳定的种群和食物链。为了减轻围栏造成的孤岛化影响,保护区的面积一般在1万公顷以上,超载的野生动物则有计划地以商业狩猎的方式来控制。按规定,保护区还可以为游客提供野生动物观光、荒野体验、宿营等服务赚取利润,效益能达到经营农场时的3倍至5倍。
由于既能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非法盗猎活动,又能增加收入,还能解决社区就业,这种保护地模式很受相关利益群体的欢迎,发展很快。目前,在南非,国有公共保护地只有528处,占国土总面积的6.1%,体验式保护区则有11600处,面积和野生动物数量均占全国总数的75%,成为非洲野生动物数量增长最快的地方。
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
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游人只能在专业人员陪同下进入保护区,而且必须遵守规则,要按照规定线路参观,禁止下车、喧哗、挑逗、喂食。在进入保护区前,游客被告知注意事项并签署同意书,一旦因违反规则而造成自身伤害,后果完全自行承担。如果因人为过失而造成野生动物和环境的损害,还要受到严厉追责。
长此以往,由于习惯了人的存在,保护区的草食动物可以自由地栖息、繁衍,肉食动物也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捕食,一切按照自然法则有序进行。即使在毗邻人类居住区的匹兰斯堡动物保护区内,游客也经常可见大象、犀牛、猎豹、黑斑羚等哺乳类动物的身影。
历史悠久的克鲁格国家公园面积近200万公顷,拥有数以万计的哺乳类野生动物。由于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多,管理方不得不持续向周边地区疏散动物,并采取节育等措施加以控制,以保护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不会因超载而失衡。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南非开普半岛的桌山国家公园。经过400年的开发,近年来,桌山国家公园每年要接待400多万访客,园区仍然处于良好的自然状态,鸵鸟、羚羊、狒狒自由生存,海豹、企鹅数量大增。位于西蒙镇的班德尔企鹅保护区是桌山国家公园的一部分,以前并没有企鹅。1983年,这里来了一对企鹅,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政府在此建立起保护区进行科学管理,有序开放让游客参观。如今,面积不大的海岸成了企鹅生存栖息的好场所,数量逐步增加到3500只左右。
允许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南非,野生动物的可持续保护利用被允许,包括合法的商业狩猎和动物产品贸易。据悉,南非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利用每年可为国家经济贡献13亿美元,解决14万人的就业。
南非比勒陀尼亚大学的范欧文(Wouter.Van.Hoven)教授是国际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他认为,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保留并加以利用,即使有许多国际组织反对。“地球上94%的犀牛资源在南非,南非在保护犀牛方面最有发言权,南非不需要让那些没有见过犀牛的人来决定犀牛的命运”。
在范欧文看来,野生动物有利用价值,自然会产生买卖行为,如果禁止公开贸易,买卖就会转入地下,而黑市更难监管。对于“大众保护好了让富人和外国人来打猎,不公平”的质疑,他表示:“商业狩猎确实是少数人的爱好,但只要对社区有好处、对保护有利,何乐而不为?”
他举了两个例子来对比说明:南美洲的羊驼曾经数量很少,但当地并没有把它作为濒危物种加以保护,而是允许买卖,于是羊驼的种群数量增加到50万只;相比之下,犀牛的保护则陷入恶性循环,禁止贸易的犀牛角黑市价格涨到每公斤10万美元,尽管每年都要击毙40多名盗猎者,但是高额的利润仍然驱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实际上,犀牛角每年都可以生长1.5公斤左右,不需要剥夺其生命就可以按生长量合理割取利用,如此,黑市价格自然会快速降下来,偷猎现象也会减少。”范欧文指出。
主观上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一些国家完全禁止野生动物贸易,但野生动物数量却越来越少。南非的经验表明:野生动物需要保护,但要用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方法——绝对禁止利用并不能有效保护。
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坚持对野生动物实行“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是科学论证和理性讨论之下的法律结果,下一步需要结合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科学的野生动物可持续保护利用政策。
南非独到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和管理经验,值得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借鉴。绝对禁止和允许合法利用,到底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于一些物种,会不会陷入“越保护越濒危”的怪圈?非洲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获得了不同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思考。
|